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网上这张图广盛配资。
应该是一位老师在家长群里发的消息,希望各位家长在教孩子乘法的时候注意区分“3×8”和“8×3”的区别。这是因为二年级数学教材改版,在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要求在解决乘法问题时,必须将每份数写在前面,份数写在后面,即严格区分被乘数与乘数的位置。
在此之前的老教材,两种方式都可以,没有作明确区分。并且由于乘法交换律的存在,目前的多数学生和家长在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俩是不同的。新版本教材的这个改版被认为是没事找事,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以及家长、老师的教学麻烦。
这件事情前几天也在我的群里引发了一些讨论,我简短表达了我的观点,也有一些家长表达了他们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件事情背后是关于学生学习和老师、家长在教育上的侧重点,所以今天也完善了我的观点并分享给大家。
在表达我的观点之前,你们也先来投个票。
我非常记得,我读书那会儿(97年读一年级),乘数和被乘数是有区别的,是要区分的,“乘”和“乘以”是不同的。只是后来在上中学后,小学的这些概念被淡化,不再使用,现在教学也不涉及小学,所以后期就没有太关注。
所以,这次教材的改变不是一个新花样,只是改回来而已,用这位网友的梗来说,就是“文艺复兴”。
这么改回来好不好,对不对?我看了一圈,也在群里讨论了一下,观点比较撕裂。这和现在很多关于教育的话题情况一致,不管改不改,不管怎么改,都会有各种赞成和反对的声音,然后就是各种骂和投诉。截然不同的观点,完全取决于不同人对教育的理解所致。
至于我的观点,关注我比较久的老粉应该能猜到,我是赞同的。
要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我认为数学学习更重要的是讲道理,学原理,而不是学做题广盛配资,记公式,背答案。这个“文艺复兴”就是在学习乘法的时候先弄明白乘法的本质是相同加数的累加,它有意义,而不是冰冷的,无意义的数字游戏。
反对的声音大致是认为从结果的角度来看 “3×8”和“8×3”没有任何区别,现在大费脑筋解释区别没有意义。
然而,结果一样但意义不同,我们就可以忽略了吗?
它们是结果一样,不理解这个也行吧不会对做出乘法的答案有什么影响,但分数乘法、比例关系等日后会学习的内容也没影响吗?还有别的一些其他知识呢?
以初中数学为例子。-2 3 以及(-2) 3 从结果的角度是一样的,都等于-8,但其意义并不相同。前者是2的三次方的相反数,即-(2×2×2)=-8,后者是(-2)的三次方,即(-2)×(-2)×(-2)=-8,这里涉及到底数、相反数的概念。
如果我们教学生去记住答案一样,那么你又怎么-2 4 与(-2) 4 呢?他俩一个是-16,另一个是16。既然3次方答案相同,为何4次方又不同了?我们当然可以让学生去记奇数相同,偶数不同。但如果所有问题都用“记住”来讲,学生能够学得好数学吗?
我发现,因为考试不考(或者不需要),所以不讲,是这个年代很多家长甚至个别老师都认为理所当然的。
再举个例子,初一下学期第一章的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初中学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需要写证明过程的几何章节。一直以来,学校会要求学生在每一句因为和所以后面都要写上原因,如“已知”、“等量代换”、“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事实上,中考不需要,而且这个要求可能在这个学期的期中考过后就取消了。
考试没要求,那为什么要学生写?因为学生需要知道每一句话的逻辑,每一个因为所以的原因。刚开始学的时候非常有必要强调这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减少出现因为和所以“九不搭八”的情况。
我和他们说的是,你一定是为饿了所以吃饭,因为人有三急所以上厕所,而不是因为饿了所以上厕所,因为人有三急所以吃饭。
每一句都写,必然浪费时间,为了兼顾效率,我也会逐渐放宽要求。从每一句都写逐渐变为关键结论要写,再到简写,再到不写。但绝不能是一开始就不作要求。
模式化,套路化地记住知识点或者结论,看似很快,但人脑的容量总归是有限的。随着知识越来越多,这种方式只会越来越难,更不要说它与现在出题偏好也是背道而驰的。学的时候多花时间弄清原理,学通学透,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还有一种论调是这么教太麻烦了,耽误事儿,又要让孩子花时间理解,不如讲多点题,进度加快一点。
才小学二年级,真的必要那么急吗?
这里有一个悖论,如果孩子有较好的天赋和学习能力,这些小初阶段的知识原理根本不难弄懂,这些小儿科的要求两下就搞定了,耗费不了多少时间。但如果孩子连弄明白小学初中的知识原理都那么费劲,哪来的资本跟着别人家的孩子一顿猛冲?
现在的慢,可能就是为了以后的快。
基础扎实,永不过时。
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